編輯點評:
愛課堂TV版內(nèi)涵蓋了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課程,軟件內(nèi)沒有任何彈窗AD,整體比較簡潔,無需注冊登錄即可免費暢享所有課程!軟件內(nèi)的所有課程均可免費播放,進入一個課程映入眼簾的就是它的全部課程大綱
軟件優(yōu)勢
軟件內(nèi)涵蓋了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它的首頁有一些專題課程,都是比較重要的知識點
考試前刷一兩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
點擊相應的內(nèi)容就可以進入到視頻播放頁面!
軟件特色
1、提供了課堂教學屏幕實時批注、影像截屏、圖文、常用課件文檔格式文件等多種質(zhì)料下發(fā)給學生端;
2、提供了選擇題、主觀題、搶答題等多種形式的課堂隨堂測試功能,及其評分、分析、統(tǒng)計功能;
3、教學資料、測試紀錄實時保存在學生端,方便課后復習;
4、學習社區(qū)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5、課程學習成績統(tǒng)計及教學評估等。
同樣都是上課,學霸和學渣差距在哪?
只要孩子一到了上學的年紀,相信所有家長的注意力就轉(zhuǎn)到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是班級第一,年年都能拿回來獎狀,但有時候父母的這種想法并不能如愿。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多的時候其實是跟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等因素有關的。
既然有學習好的孩子,那就一定有學習成績沒有那么優(yōu)秀的孩子,就比如那些被人們稱為“學渣”的孩子。不過相信家長們也有些好奇,同樣都是學習,學霸和學渣之間相差又有多少呢?其實只要拿起他們的筆記就能知道了。
一、老師檢查課堂筆記心情猶如在蕩秋千
小美是一名語文老師,她的工作就是給孩子講課,當然有時候她也會把孩子們的筆記都收上來看一看,看看孩子們上課的狀態(tài)都是如何。每次小美把同學們的筆記收上來的時候,心中都是感慨萬分,宛若蕩秋千。
這次學校組織的期中考試剛過去,小美覺得孩子們在這次考試中暴露的問題實在是不少,于是就打算把孩子們的筆記收上來,分析一下學生們學習上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為了不讓學生們提前做準備,小美這次收筆記非常突然。
小美在看一些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孩子的筆記的時候,感到心情十分疏朗,因為孩子們的稚嫩筆記中展現(xiàn)出孩子們上課的認真態(tài)度。甚至還有一些學習比較好的孩子在做筆記的時候選擇用不同顏色的筆,看上去重點難點一目了然。但是小美翻著翻著,就發(fā)現(xiàn)情況有些不太妙了。
原來她翻到了“學渣”的筆記,從這個孩子的筆記中,小美看出了敷衍,因為上面的筆跡很是新鮮。不僅如此,這位同學在標記重點的時候并不清楚,一看就是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小美仔細翻閱了一下,還發(fā)現(xiàn)了這個學生在課本上涂鴉,要知道這個孩子平常學習的時候可是裝的一本正經(jīng)。
二、學霸的筆記大多有哪些特點
其實學霸就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說的那些成績比較優(yōu)異的孩子,這些孩子上課的時候態(tài)度非常好,不僅如此,他們的筆記也是全班同學爭搶的對象,同學們都想借閱學霸的筆記。而老師在翻閱學霸的筆記時,也會發(fā)現(xiàn)這位同學上課實在是認真,邏輯實在是太清晰明了了。
不僅如此,學霸的筆記重難點也是非常分明的,可以讓人從中直接看出重點。其實每個人記筆記都有自己的方法,但老師之所以能夠從筆記中看出來這么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老師教書時間比較長,能夠有效對信息進行分辨。
三、筆記雖然不能代表學習,但卻能代表一個人的學習態(tài)度
雖然記筆記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并不能作為老師和家長評價孩子學習成績的一種方式,但是孩子的 筆記工整與否,其實也能說明很多問題,能夠反映出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當父母問老師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表現(xiàn)如何的時候,不妨自己去看看孩子的筆記,自然就知道孩子在學校的實際情況了。
四、真正讓孩子拉開差距的不僅是課堂的40分鐘
1、學霸上課時專心致志,學渣上課沒過5分鐘就走神
其實筆記只不過是孩子學習的一方面,家長們也應該關注孩子實際的聽課效率。若是仔細觀察孩子的上課狀態(tài),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學霸在學習的時候是全神貫注的,絲毫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走神,但學渣則不是,他們專注小會兒就開始走神了。而對于學生來說,把握好課堂的時間比什么都重要。
2、學霸學習時有具體計劃,學渣學習像“無頭蒼蠅”
其實除了上課效率之外,孩子的學習規(guī)劃也反映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若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有著自己明確的學習計劃,那么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是事半功倍的,否則就會像一只“無頭蒼蠅”一樣,根本不知道何為重點難點。
3、學霸考試復習叫“查缺補漏”,學渣復習叫“開天辟地”
對于學霸來說,復習是一件非常從容地事情,能夠讓自己及時查漏補缺,但學渣卻不是這么想,在學渣眼里,每次復習都宛若“新生”,他們一臉茫然,因為上課的時候根本沒有認真聽講。
總結:
若是家長們對自己孩子的學習總是抱有疑問的話,不妨去看看孩子在日常學習中經(jīng)常使用的東西,就比如孩子的課本、筆記等等,這些東西比老師的話其實更能說明問題,也能夠直接反應孩子的學習情況。
與此同時,父母們也不要過度在意孩子的成績,要知道對于孩子來說,能夠擁有好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是他們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也非常重要。
構建課堂有效對話 助力學科思維培養(yǎng)
“問”與“答”是人類社會習以為常的兩種行為。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小學,就課堂教學而言,以“問”和“答”交織而成的對話是教學的核心手段和師生的主要行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對話的有效性,需要對“問—答”進行新的思考與詮釋。
科學性問題與人文性問題
教學作為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特殊活動,必然內(nèi)含著科學與人文的雙重特征。從廣義的、一般性的理解來說,“科學”指自然科學,以研究自然界的物質(zhì)結構、形態(tài)、性質(zhì)和運動規(guī)律為目的,包括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人文”指人文社會科學,以研究人的精神、文化、價值和社會現(xiàn)象為目的,包括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從學科領域來看,課堂教學提問中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科學性問題和人文性問題兩種。所謂科學性問題即需用自然科學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來解答的問題,而人文性問題即需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來解答的問題。
從理論的檢驗方法角度可以更清晰地區(qū)分出科學性問題和人文性問題之間的差異。自然科學理論檢驗方法按照要素之間的滿足條件,可形成兩種路向,一種是必要的檢驗方法,另一種是充分的檢驗方法。更具體點說,必要的方法主要有“內(nèi)在一致性”(coherence)檢驗,即根據(jù)假定前提是否能夠合乎邏輯地推導出相關理論和結論,進而保障前提、論據(jù)和結論的連貫一致性。充分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檢驗方式:第一,相符性(correspondence)檢驗,即將理論、結論與現(xiàn)實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比較,判定前后兩者的符合程度。也就是理論是否能夠觀照并反映現(xiàn)實。第二,普解性(comprehensiveness)檢驗,即體現(xiàn)理論、結論的普適性或涵蓋性,它是否能夠解釋研究對象有關的所有事實。第三,精練性(parsimony)檢驗,即為了解釋研究對象,所確定的理論及其內(nèi)部結構體系中任一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若刪去某一要素后并不影響該理論對研究對象的解釋限度,那么該要素就是無關要素。可以說,任何一種自然科學理論都應經(jīng)過這三種檢驗并被現(xiàn)實經(jīng)驗所證實。對人文社會科學理論來說,顯然無法運用上述檢驗方法。
兩相比較,自然科學導向的科學性問題追求的是一種確定性、簡練性、可驗證、可重復的回答,這種回答排斥主觀情感的滲透,盡可能地保證答案的客觀性、真理性;人文社會科學導向的人文性問題追求的是一種情境化、意義性、詮解性的回答,該回答往往潛含著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或主體性價值判斷。科學性問題主要關涉事物本源、客觀真理等,而人文性問題主要關涉人的價值選擇、事象的存在意義等,二者在內(nèi)容焦點與回答方式上存在迥然不同。
科學性回答與人文性回答
在我國大中小學校課堂教學中,問題提出者大多為教師,問題回答者大多為學生。但部分教師并未認真審視過課堂上所提的問題是科學性問題還是人文性問題。不同性質(zhì)的問題吁求不同性質(zhì)的回答,一旦形成錯位,就無法形成有效的教學對話。任何優(yōu)質(zhì)的課堂教學,必然是師生雙方持續(xù)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僅要明白所提問題的性質(zhì),還要充分把握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只有精準把握所問與所答,才能有效推動并促進對話。
石中英教授在《知識轉(zhuǎn)型與教育改革》一書后記中描述過這樣一個課堂片段。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小畫家》一課時,向?qū)W生提出一個問題:冬天下雪后,小鹿、小雞等小動物都出來了,為何青蛙和蛇沒有出來?一個學生予以回應:因為青蛙和蛇沒有毛毛的衣服,怕冷待在家里了。該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很不滿意,并稍加訓責。然后再也沒有學生愿意回答這個問題,該教師不得不自己回答:“我告訴你們,青蛙和蛇是冷血動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來。這個道理等你們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顯然,教師的提問是從科學世界的角度出發(fā),提出的是一個科學性問題(青蛙和蛇在冬眠),而學生的回答是從人文世界的角度出發(fā),給予的是一個人文性回答(青蛙和蛇身上沒有衣服怕冷所以沒出來)。進而在教師的問與學生的答之間形成一種矛盾和錯位,最終只能以教師自問自答收場。實際上,提問與回答都是有特定情境限制和學科指向的。“青蛙和蛇為何沒有出來?”這個問題放在科學課中,學生的回答顯然是錯的,但放在語文課中,學生的回答不僅沒有錯,還增添了很多童真童趣。學生在以自我為中心體認世界,“沒有穿衣服”和“怕冷”不僅將小動物擬人化,還營構了一種“我”與小動物同處一個世界的“共在”關系。
再比如“雪融化成了水”“爺爺送了我一支鋼筆”與“雪融化成了春天”“爺爺送了我一份愛”等表述,前者是一種科學性或事實性回答,指向的是一種科學性問題;后者是融入了回答者情感的修辭化表達,指向的是人文性問題。在語文課中,前后兩種回答都無可厚非,但藝術造詣和表達效果截然不同。“一支鋼筆”只是一個客觀實體描述,而“一份愛”卻超越了實體,是一種內(nèi)在情感抒發(fā)。而在科學課中教師問學生“雪融化成了什么”,學生回答“雪融化成了春天”,顯然就有點矯情了。科學性回答的特征是準確、凝練、客觀、不拖泥帶水、非個人化,而人文性回答往往具有含蓄、內(nèi)斂、婉約、個性化等特征。
質(zhì)言之,科學性回答應對科學性問題,人文性回答應對人文性問題。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與回答都要基于特定的學科語境進行,提問時應有明確的指向和一定的鋪設,進而讓學生明白問題的具體吁求和回答路向。只有提前保證所問與所答的一致,才有可能達到師生彼此共融,實現(xiàn)充分有效對話的教學。
有效“問—答”與學科思維培養(yǎng)
“問”與“答”是教學對話的核心,不同的“問—答”激發(fā)并培養(yǎng)學生不同的學科思維方式。
首先,不同的問題吁求不同的思維。解答科學性問題,往往需要調(diào)動人的理性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實證思維等。其中邏輯思維最為凸顯,即通過分析、辨別、比較、推理等手段將思維內(nèi)容聯(lián)結、組塊,形成一個清晰的脈絡。如數(shù)學課程中所提問題基本上都是科學性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往往需要訴諸高度的抽象能力、精準的驗算能力、良好的分析綜合能力和歸納演繹能力。相比科學性問題,解答人文性問題更多需要調(diào)動人的形象思維、想象思維、知覺思維、藝術思維等。其中形象思維處于核心位置,它重在使用聯(lián)想、想象、體驗、感受、共鳴等來生動地描述或展現(xiàn)客觀事象的原初形態(tài)和內(nèi)涵基質(zhì)。如“雪融化成了春天”,首先要依靠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將“雪”和“春天”兩個看上去無關的事象聯(lián)系起來;然后依靠學生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將兩個事象組合起來,“雪融化”代表冬天已逝,春天自然就快來了;最后進一步提煉自己的表達,符合公共認知,起到與他人共鳴的效果。
其次,不同的思維導引不同的回答。指向科學性問題的思維方式主要是抽象的、邏輯的、實驗探究的,這類思維方式驅(qū)動下的理解與表達,一方面聚焦問題本身,直指其內(nèi)核、機理,另一方面嚴謹縝密,對準問題疑點給予客觀、凝練的回應。而指向人文性問題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反思的、體驗的、價值判斷的。在此思維方式下進行問題解答,不僅要理解問題本身,還要理解提問者對問題的理解,只有提問者(提問時往往帶著自我理解和價值預設)和回答者雙方達到視域融合、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才能形成良好的對話。僅從言說方式看,前者較客觀、清晰、不摻雜任何情感,后者主觀、含蓄、潛含一定的價值判斷。
最后,科學性思維與人文性思維是交融互惠的關系。很多學科問題既有科學性的特征,也有人文性的內(nèi)涵,如手工制作課上“建造”一座微型仿真藝術館,就是科學與人文的融合。科學性思維與人文性思維相輔相成,不可分離。自然科學的教學要融入人文性才能被更好地接納、學得,而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也要融入科學性才能更專業(yè)地傳遞、習得。大量實踐案例表明,不少科學家的科學發(fā)現(xiàn)都源于起初的聯(lián)想、想象,而意境賞析、任務寫作等聯(lián)想、想象類活動也需要運用邏輯化的解讀思路和行文框架來達成。
綜上,從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視角考察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回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有效對話的運行機制,進而通過改善提問與回答的質(zhì)量促進學生學科思維更好地發(fā)展。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