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點評:早安打工人
背鍋打工人是一款創意休閑的模擬上班族生活趣味游戲,背鍋打工人游戲玩法內容場景豐富,背鍋打工人游戲上線了很多的情景模式,玩家每天的任務就是好好上班和解決不同顧客的問題,每天都精彩的問題需要用戶解決,直到賺到足夠的錢當老板!
游戲特色
1、在游戲中,您將面臨多種選擇,超級搞笑的圖片,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節故事供您體驗。
2、拼勁你的全力來提升各方面的屬性,不僅要與老板搞好關系,同事關系也會影響考核。
3、根據不同角色的特性來制定適合的計劃,想想辦法,利用道具來完成任務。
游戲內容
1、簡單的游戲玩法,趣味的游戲內容,快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2、你可以選擇不同的工作來做,同時合理安排主角每天的開銷;
3、游戲中有很多不同場景,每個場景都有很多可以互動的地方。
游戲玩法
1、可以去進行系列的對決參與更多的內容,一點點慢慢的去做到財富自由。
2、通過不斷的學習可以掌握更多的技能,只有技能高了工資才會不斷變高。
3、點擊人物可以打開屬性查看界面,實時了解不同任務所提升的屬性,從而來做出工作計劃。
4、不僅是主線的考核任務,其中慘雜著各種專屬事件和隨機任務,讓每個人的體驗各有不同。
玩家評價
在游戲的考核當中,能夠和同事們保持好的關系將是你的一大助力。沒有最硬核的通關方法,高度自由的玩法,千變萬化的結局。
“打工人”是什么梗?
“打工人”是個新梗。無論你是不是所謂的“打工人”,那最近應當看到過不少圍繞“打工人”這個詞展開的段子。
有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這樣:
“過安檢的時候檢測儀一直響,安檢的姐姐讓我把所有的東西都掏出來,檢查過了,還是一直響,然后,她問我干什么的,我說我打工的,她說:好家伙,難怪檢測出了鋼鐵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這些有關打工人的笑話多半如此:六分調笑,三分自嘲,再加上一分荒謬。
繼“保安日記““社畜”之后,“打工人”又成了各界勞動者們的Slogan。
不知何時起,一句句鏗鏘有力的“打工人宣言”,開始在朋友圈里流傳。
與之類似的,屬于勞動者的網絡熱詞爆梗我們都見過不少:例如從日本傳來的“社畜”,樸實有力的上班代名詞——“搬磚”……這些詞精準有力,火得有理有據。
“打工人”也同樣是個好詞。
“打工”一詞最早出現于香港,是指“受雇于人”,為“從事受薪工作”的口語表達,詞義中性,不褒不貶。
直到19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詞又傳到了南方,在以廣東省為首的地區開始流行。隨著南下打工熱潮把全國各地的勞動者送往異鄉,“打工”這個說法便全國性地通用了起來。
但它的詞義也隨之改變——也就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那個意思:一種臨時性的,會被任意解雇,可替代的勞動。
那時也隨之誕生了許多新詞:打工仔,打工妹,打工皇帝……
而進展到現在,人們用了一個單字“人”來點綴它,合成了一個熱詞:打工人。
相較其他,打工人三個字,不分性別、地域、年齡,是一種籠統的群體代名詞,它顯得有力,自豪,且有一種使命感。
很多人這樣形容打工人是個怎樣的存在:他們早起貪黑,拿著微薄的工資,做著辛苦的工作。平凡中透露著追求,在屈辱里努力表現出倔強。
在這樣一個由段子構建出的打工人宇宙中,人人都是苦命打工人:付出多,薪水低,啃不動老板的餅,起不了早上的床。
而最火的那句“早安打工人”里,懷著的也還是對新一天的期望。
2打工人梗里有句話特別有意思: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怨為打工人。
它和你看到的這些梗一樣,同樣在說明一個現象:人們不再恥于將自己成為打工者。
時間再往回倒十個年頭,情況可不是這樣。那時人們對“工人”“打工仔”一系列略顯樸實的稱號避之若浼,選擇叫自己為“奮斗者”“某企業的員工”,或是白領、藍領。
人們都想讓自己顯得體面點,有前途點。心里不只有詩和大海,還有遠大前程和成為CEO的機會。
但隨著這幾年,年輕人認清了現實,對自我稱呼的要求就沒那么高了。
最早是“搬磚”一詞,從百度貼吧開始傳了起來。這詞本來是指一些環境差,薪水低的體力勞動。而沿用到現在,人們直接用它代替了“上班”。
然后是“社畜”。它源于日語中的“公司”(會社)和“牲畜”(家畜)兩詞,合起來的意思為“公司的牲畜”,指的是一些為公司放棄自我生活的勞動者,多用于日本員工的自嘲。
“社畜”遠渡到中國,毫無水土不服,也從此開始成了廣工勞動者的自稱。
現代人說自己出發去公司,早就不說:“我要去拼事業了”。
而是正義凜然地講:“本社畜去搬磚了”。
“打工人”正如上文所說,也是同一個路數。這個詞恐怕也會被勞動者們當成自稱,沿用許久。
類似于此的,自我矮化式的身份解讀還有不少,也都在說明同一個跡象:大部分人,都開始明白自己就是個打工的“打工人”。
這是自虐式的躺平自嘲。
而之所以能愿意這么自嘲,既是出于認知到事實后的釋然,也是出于“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
人們逐漸意識到,大部分人都同為打工人。出一份力,吃一份飯。分不出高低貴賤,也沒有任何不同。
用一句話形容打工人,那可能是:認清現實,放棄幻想,但不停止前進。
3“打工人”梗的火,在某種程度上,也能稱得上是一種輪回。
同樣在1980年代,“打工”這個詞開始興起的時候,“打工文學”也隨之誕生。
簡單來說,“打工文學”就是一種由打工者書寫,寫打工者或為打工者而寫的文學作品,其本質為描述打工者的生存經驗。
深圳作為打工者們趨之若鶩的目的地,孕育了這種文學的誕生:一位來到深圳的打工者發表了以打工為主題的短篇小說,讓全國各地的打工者開始提起筆,書寫自己的文學作品。
詩歌是其中較為受歡迎的一種打工文學的載體。
翻開一本詩集,打工詩人們的作品特征分明:他們大多一半寫鄉愁,一半寫苦痛。
一位名為柳冬嫵的著名打工詩人這樣評價:流散感、放逐感和認同危機、身份焦慮,幾乎是所有背井離鄉的打工者的共有情結,也是“打工文學”的一個重要母題。
而如今的“打工人”段子,或許也可以看成是“打工文學”一次淺薄地回歸。
現代“打工人”吃的苦痛,或許和當年的打工者無法比擬,但對如今的人們來說,走進充滿未知的鋼鐵森林,也同樣可以稱為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背井離鄉。
而打工人段子所含有的價值,或許也仍然不配被稱之為“打工文學”:它們是被中文互聯網特化的現代詩歌,更淺薄,更大眾,更戲謔。但仍然有些許興觀群怨的功能。
而身為打工人的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或許也寫不出“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但沒關系,至少每天清晨,可以發上一句:
早安,打工人。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